Tag Archives: 中六文憑試

狀元不須告訴你

2014-7-22 6:15:12

【文:蔡素文】

中六文憑試上星期放榜,一如以往,一眾狀元總會接受傳媒的訪問,被問及有甚麼讀書心得、心情如何、想選修甚麼大學學科、有甚麼理想等等,不少狀元奮發向上的故事也會成為勵志的題材。雖然年年都有狀元出爐,雖然這些故事大同小異,但傳媒每年仍會樂此不疲地報導,市民亦津津有味地閱讀這些故事,皆因這些故事為社會帶來了正能量。

但我留意到今年有個很特別的情況——至少我有印象之中從未出現過的,就是訪問狀元的相關報導的標題,焦點並非在於他們的學業,而是他們對佔中的看法,至少有相當部分的報導是這樣,而這些報導都受到很大的關注。當受訪學生表態支持或反對佔中、甚或不予置評,都會引來很大的迴響,某些言論甚至受到激烈的抨擊。我在這裏不會討論這些狀元的立場或言論,我較關注的是市民如何接收這些報導。

無疑,政改及佔中是今年香港市民最關注的議題,每天都有大量相關報導、訪問、專欄等等討論着這個議題,我們早已習慣被各式各樣的相關資訊所包圍,不論是誰被訪問,誰發表了意見,我們都可以批判。然而讀者們有否想過,狀元對佔中的立場表態是否理所當然?他們是否有這份社會責任?在我看來,狀元這身份所代表的就是讀書讀得好,但他們是否必須向公眾交代自己的政治立場卻是另一回事,兩者之間沒有必然關係。

我不是說他們不應有政治立場,也不是說他們不應該表態,而是說他們的表態並非必須的。當然,一般人對狀元的期望會比對其他考生高,我們期望香港的狀元不是只懂讀書,而是有獨立思考,關心社會,而且他們很大機會成為未來社會的人才,思想言行對社會發揮一定的影響力,其政治立場或許有某程度上的重要性。然而此時此刻,他們的身份也就是狀元,即使要接受訪問、要面對群眾,大抵也算不上公眾人物,對社會的影響有限,畢竟我相信大部分讀者看過這些報導都不會記得他們的名字,那麼他們的政治立場是否真的涉及公眾利益或公眾關注?

或者換個角度問,當你一看有關狀元的新聞,會否第一時間想知道他們的政治立場?若果那些報導完全沒有提及他們對佔中的看法,你會否覺得若有所失,彷彿這篇報導有所缺欠、不夠全面?不會,因為從最開始你就不會聯想到兩者之間有必然關係,直至你看到這些報導以這樣的角度去描寫時,你卻會理所當然地照單全收,然後恍似反射動作一般對他們指指點點。他們或許不介意分享,不介意被抨擊,然而他們是否介意是一回事,傳媒應否以這角度作為報導的焦點則是另一回事。

我想說的是,當我們作為讀者去讀這些報導時,不要只被動地接收當中的訊息,否則受訪者的言論往往會被騎劫,使他們成為傳媒的政治工具。如今社會已經嚴重撕裂,一個本來中性的、理應帶來正能量的報導也要從這角度去渲染政治色彩,有如此的必要嗎?即使在訪問中有問及他們的政治立場,即使在報導文章中有提及,但是否就要以此作為大字標題,刻意引導群眾將焦點放在這方面呢?

固然,在傳媒的立場,他們必定希望採訪報導能吸引更多人閱讀,以政治性的包裝來報導該新聞,引來更大的迴響,或是無可厚非。雖然我不認同這種做法,但這情況已成為傳媒界一個普遍現象,作為受眾的我們也許無力阻擋,但不代表我們沒有選擇。作為接收者的我們,其實可以選擇如何去消化、理解一篇報導,避免自己成為不必要的輿論的製造者。即使我們期望狀元有政治立場,但以一個學生而言,他們最須要交代的對象大概也只是他們自己,而不是公眾,他們沒有這樣的社會責任,亦無必要因狀元身份而就政治立場被人批判。

同樣吊詭地,同年考文憑試的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的成績被熱烈關注討論,而他的回應是寧願大眾多關心政改報告和政府封閉公民廣場,「自己成績自己負責,That’s enough」。一個以政治人物的角色面對群眾的考生,希望市民把焦點放到政治上;同理,一個以狀元身份接受訪問的考生,相信最希望的也是別人把焦點放到自己的學業上。

 

去你的放榜

2014-7-15 16:56:31

【文:David Mak】

「放榜」這兩個字是香港人共同的人格障礙。

「榜」字意指張貼出來的公告,是對所有人公開的,所以皇帝的公文叫「皇榜」。我們也有「榜上有名」的成語,只科舉的考生成績優異,因此能在公文上留有姓名,值得令族人欣慰。

但香港的「放榜」並不應是這樣。

「放榜」只是民間名稱,正式名稱是「發放考試成績」(Release of Examination Results)。考試局只會對學校和考生發放考生成績,而局方每年公開的,則只有全校考生的評級統計,用作反映該屆考試情況。這是對同學的私隱權完全尊重。同學有權把自己的成績公開,而沒同學的同意下校方也不應披露成績優異的學生身份。

對同學私隱權的尊重,正體驗出教學的精神:學會獨立。自己的書自己唸,自己的路自己走。公開考試的成績正是對作為一個十八歲的青年人的一份成人禮,叫他們規劃未來的路。

既然會考成績是個人的事,何時又成為了校事、家事,甚麼全城的事?為何只有5**的考生才被注視?成績對得起自己付出的考生就沒有意義嗎?為何考得好成績就是為家族增光?難成績一般就是蒙羞嗎?

我們把一個個的優異生舉起,冠以「狀元」之名,其實就正是鄙視著其他同樣付出心力去過自己生活的年青人;我們愈看重成績,其實就愈輕視我們生命中的愛與公義;我們期望考生貢獻社會,報答國家,其實正是踐踏著每顆生命與靈魂的不同可能性。

去你的,這個醜陋的世界。

 

作者簡介:八十後通識科教師一名

DSE 過後,你有否脫離緊箍咒?

2014-5-14 17:07:27

【文:彭宇彤】

DSE對我來說是一直是一個緊箍咒。想去參加一個活動,要準備DSE;想跟個喜歡的人表白,不如先專注DSE;想跟友人通宵達旦地詳談,還不如為DSE多讀兩課書。

到了今天,才真正發現DSE是逃避一切的原因,更可能是藉口,小至關心家人,大至關心社會也曾因DSE而被推卻。現在沒了這個金鋼圈,我又真的有在實踐自我?有在關心身邊的人?為社會做些事嗎?

認真想了想,我們要做自己,發展自我時,除了DSE外,其實還有千萬個藉口:家人的擔憂,社會人士的眼光,生活的迫人⋯⋯我們一天不放下這些顧慮;一天不正視我們內心的聲音;一天不實際踏出第一步;我們一天也還沒法脫離緊箍咒的控制!

其實想開始,沒有我們想得那麼複雜,也沒有太早,更沒有太遲!年輕人之所以可貴,在於其年輕和熱血!假如年輕人也放棄我們這個城市,只低頭惋惜the city is dying,或者只振臂高呼這世界虧欠我們,而不作其他的行動,那實在是可悲和可惜的。

最後,我希望和想要的其實並不多,只願我們能多看丶多想丶多討論,因為這是公民力量的根本。而在此資訊爆炸的年代,ignorance is choice! To be or not to be, this is the question!

 

作者簡介:剛考完DSE的中六生